首頁 » 為什麼英國把「勞斯萊斯、荒原路華、賓利」等汽車品牌,都賣給外國了呢?

為什麼英國把「勞斯萊斯、荒原路華、賓利」等汽車品牌,都賣給外國了呢?
2022/03/20
2022/03/20

英國之所以會把勞斯萊斯、荒原路華、賓利等豪華品牌出售,主要原因在于英國汽車工業發展理念出現了問題,汽車本應面向普通消費者去普及,而英國汽車工業卻走上了豪華之路;豪華本身沒有問題,但如果所有汽車品牌皆豪華,那麼就有些脫離市場了,消費者承受不起。

與其它歐系車企相比較,英國車企的發展理念是完全不同的。德國有BBA三個豪牌,也有普通品牌大眾;法國有標緻、雷諾、雪鐵龍普通品牌;義大利雖有法拉利、瑪莎,也有菲亞特這個普通品牌;韓國車企、日本車企就不必說了,大都是普通品牌;只有英國車企全部是豪華品牌,如RR、賓利、阿斯頓馬丁、羅浮、荒原路華等等。

英國這麼多豪華汽車品牌,產品準備賣給哪些消費者?在二戰結束後,整個歐洲的經濟都受到嚴重破壞,消費者哪有那麼多錢買豪華車呢?消費者或許能承受同時期的大眾甲殼蟲,但承受不起羅浮、賓利,所以早在二戰結束後,英國車企所走得這條奢華之路就註定不會長久,事實也的確如此,經過幾十年巨額虧損後,柴契爾夫人直接將已無扭虧為盈希望的眾多豪牌出售。

英國車企的奢華之路

二戰結束後,歐洲各國百廢待興,在馬歇爾計畫的帶動下(歐洲復興計畫),整個歐洲都充滿了謎一般的自信,只不過英國汽車工業是最有自信的;說到底就是不務實,在戰後奧迪、寶馬受到重創,為了生存寶馬都開始賣摩托車、水壺、水杯,奧迪則完全成為了賓士的一條生產線;但英國車企可並不謹小慎微,當然英國不在歐洲大陸上、所以汽車工業在二戰中沒受到什麼損失。

所以英國車企在戰後開始不遺餘力地打造豪華車,從戰後到1960年這段時間,英國依靠超高的關稅來制約德系、日系車,所以這十多年間英國車企沒有任何競爭,但沒競爭自然就不會進步,所以到了1960年之後英國車已經和德系、法系、日系車脫節了,毫無市場競爭力,而依靠高關稅保護的方式也不得不停止;這時候英系車在市場中的份額已經被其它車系蠶食乾淨了。

抱團取暖下的利蘭汽車集團

英系車企由于發展理念的錯誤,導致在上世紀60年代後徹底失去了競爭力,各家車企單獨發展誰都活不下去,所以就開啟了一連串的組團模式;可以分為兩天線來描述,第一條線是納菲爾德與奧斯丁所組成的BMC,這個BMC陸續收購了荒原路華、捷豹、莫里斯、萊利、MG、羅浮等品牌,最終這個品牌集合體更名為BMH。

而另一條線就是利蘭汽車,利蘭汽車也沒閑著、兼併了一堆豪華品牌;此時英國汽車品牌僅剩下兩個,也就是BMH與利蘭,結果沒過多久這哥倆又活不下去了,結果BMH與利蘭又組團了,從此英國只有一家車企那就是利蘭汽車集團。從表面看利蘭集團是巨型企業,融入了英國所有的汽車品牌,但卻導致了各個子品牌間的鉤心鬥角,各種派系、山頭林立,完成並購前的債務問題也都沒有徹底解決,所以利蘭汽車集團根本就沒能力讓這個造車體系運轉起來。

利蘭汽車集團國有化

利蘭汽車一統英系汽車品牌後,僅僅堅持了不到7年,就又活不下去了,只能求助于英國政府幫忙;于1975年英國政府花了6000多萬英鎊購買了利蘭集團所有股份,從此利蘭集團成為了國企!而成為國企後的利蘭汽車集團就硬氣了,有源源不斷的資金鏈;但重點是此時利蘭汽車集團的發展理念依然沒有被糾正,還在堅持打造豪華車,所以英系車所存在的問題根本沒有解決,而僅僅是股東發生了改變。

國企後的利蘭集團不僅沒有扭虧為盈,虧損反而越來越嚴重,一直巨虧到柴契爾夫人出任首相,開始陸續拆分出售利蘭集團的子品牌,荒原路華、捷豹、RR、賓利、羅浮、阿斯頓馬丁、mini等等,從1980年開始出售、一直賣到了1994年,此時英國本土再無任何一個汽車品牌,但這實際上是一個文字遊戲,上述品牌車型大部分還是在英國本土生產,比如勞斯萊斯、捷豹、路特斯等。

英國汽車工業的逐漸轉型

從表面上看英國把所有汽車品牌都賣了,但實際上哪些品牌的工廠、研發機構還都保留在英國,只是換了個東家罷了;所以英國汽車工業在卸下包袱後反而不斷提高,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逐漸像技術密集型過渡;所以現在英國有很多汽車技術諮詢公司,比如考斯沃斯、裡卡多、蓮花設計等等,這些公司不賣車,而是賣技術、賣專利,比如布加迪用的雙離合變速器,就是英國裡卡多給設計的。

所以現如今英國的造車實力還是最強的,可以說全球范圍內大部分車企的研發機構都在英國;總而言之英國出售汽車品牌,是因為這些品牌已經失去了競爭力、沒有造血的能力,根源在于英國沒有普通的汽車品牌,眾多的豪華品牌完全脫離了普通消費者的承受能力,而產品過于追求奢華而忽視了燃油經濟性,導致車子的價格很貴、毛病多、油耗超高,最終使得這些豪牌徹底的失去了競爭力,最終被出售。

用戶評論
相關推薦
你可能會喜歡